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太和县创建 “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实施方案 (

添加时间:2024-01-22

/

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太和县创建“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7日

太和县创建“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

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0〕6号)、《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阜政办〔2020〕18号)、《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太政办〔2021〕8号)等文件精神,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视察阜阳期间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依托太和优质专用小麦的资源优势,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聚焦农业研发、绿色生产、精深加工、物流商贸、销售提升、品牌打造、农事体验、消费、全程服务等九大环节,将太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建设成为特色优势鲜明、三产深度融合、要素高度集聚、发展方式绿色、质量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促进太和优质专用小麦“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提档升级。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集聚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聚焦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持续推动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实现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明显升级,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商贸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有效带动区域粮食产业格局由“数量增长”转变为“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由“粮食加工”向“食品加工”转型升级,由“消费引领”向“引领消费”的营销理念、由“满足需求”到“满足时尚”的消费升级、由“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跳跃跨越,最终形成“一产种植高标准,二产加工龙头壮、三产服务成体系、科技创新有支撑、联农带农收益高”的发展格局,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嫁接金融、难题破解、亮点打造、集成技术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成为立足安徽、辐射黄淮平原与长三角区域的国家一流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25年,在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实现16.6%的增幅,良种覆盖率实现100%,集成示范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个,小麦加工新品开发15个,新增授权专利25个。绿色防控覆盖率46%,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9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4.8%;新认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以上,培育省级长三角示范基地5个以上。

三、工作举措

(一)以标准促提质,不断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水平

1.推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优良化。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引进筛选和繁育推广一批高产高效、优质抗逆的适应性黄淮地区中强筋小麦品种;加强小麦相关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挖掘高产、优质、抗病虫、营养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培育适宜区域种植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专用品种,推广一批适应区域种植需要的优质新品种。加大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单品种连片种植面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普及率,夯实粮食安全的种子基础。

2.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标准化。大力推进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规模种植,重点推广适用于强筋面粉的生产和太和板面的加工优质品种,实现整区推进,鼓励辐射带动区域整镇、整村推进,通过整镇整村、大片和大户建设,带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农资使用、统一管理方式”要求,帮助指导专用小麦种植主体开展标准化种植,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产出商品质量性状一致。实行订单化链接。通过订单方式,建立专用小麦全价值链的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和行政村集体,参与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种植基地建设。

3.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绿色化。针对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联合攻关,技术成果试验示范,重点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土壤改良、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智能和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经轮作(“麦—瓜”轮作)等绿色种植模式,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绿色高质高效的种植技术规范,指导产业园区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4.推进社会化服务全程化。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着力解决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难题。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积极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多元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聚焦制约产业园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突出短板、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大力发展小麦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重点支持促进小农户生产托管服务,涵盖统一深松整地、统一播种、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统一烘干仓储等作业环节的服务。鼓励支持涉农企业创新开展社会化服务,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中。探索建立小麦主导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库,跟踪服务主体服务质量,建立服务主体黑名单制度,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

5.推进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强种子、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研制和推广,以标准化控制生产、流通、存储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质量可控,力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质量标准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码通”,全县小麦系列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二)以科技增核心,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科技水平

6.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支撑,依托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研究院、中科太和试验站,通过专家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式建立完善“1个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广专家团队+1个太和县全产业链技术推广团队+N个太和县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主体”的小麦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广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品种选育、绿色种植、产地烘干、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围绕小麦产业发展急需、品种技术集成、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示范推广及引进工作,示范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建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7.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安农大、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人才、科技、信息、资本加速集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批产学研融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大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酒用软质白皮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技术研究、小麦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模式技术研究等各类创新项目。

8.加大优质专用小麦人才支撑作用。加大技术研究推广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市场推广人才三类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建设一支专业稳定、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优质专用小麦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柔性引进人才作用,服务太和优质专用小麦,培养农业推广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提升专业人员的创新。

(三)以品牌强市场,提高“太和板面”影响力

9.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太和板面”商标开发,申报“太和板面”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商标;要利用105国道、329国道、济广高速、宁洛高速、商合杭高铁沿线开展太和板面的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同时深度挖掘太和板面“文化内涵”,积极赋予其人文特性和文化效益。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各种农业展会、在主流媒体发布广告、策划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农交会平台,集中推介“太和板面”品牌,整体提升品牌辐射影响力,实现产品创品牌、品牌壮产业、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建立基地,注册商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多形式、广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报道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企业申请“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提高产品价值。

10.推进经营主体品牌建设。引导打造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支持企业提品质、扩品类、创品牌,大力推进知名企业品牌培育。支持优质专用小麦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开展品牌注册、广告营销、品牌宣传、品牌提升,支持相关主体参会参展,提升品牌影响力。稳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为提升“太和板面”和太和优质专用小麦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促进太和优质专用小麦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以多元强链条,鼓励产业多元化发展

11.培育优质专用小麦休闲文旅产业。围绕“太和板面”主题,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潜力,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充分融入“体验经济”理念和“多元化营销”模式,创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鼓励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形成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科教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和增收链条。

12.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业发展。

首先是充分利用板面文化,开发适用于消费需求“太和板面”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引导企业按照产能升级、技术升级的思路,通过改建、新建等手段,实现板面挂面专用粉和鲜板面专用粉开发提升,适度开发“太和板面”速食食品、真空包装食品等中央厨房加工、配送设施。其次是加大营养功能性优质专用小麦食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粮食食品生产的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产业链条。加快面粉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面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加工工艺,开发生产用于不同面食的面包粉、饼干粉、自发面粉、糕点粉等专用粉。支持开发生产适合于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面粉,适宜婴幼儿、老人、伤病人等特殊人群食用的特用面粉,鼓励开发全麦粉。增加面粉花色品种,开发生产小包装面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积极开发面制食品和烘焙食品。以特色化和健康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的烧饼、花馍、枕头馍等特色面食产品。鼓励企业开发生产半干面、鲜湿面等面制食品;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开发麦胚片、麦胚粉、麦胚豆奶等产品,大豆加工企业利用大豆蛋白,开发时尚化、方便化、功能性即饮即食食品。支持开发休闲食品。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小麦蛋白、谷朊粉等开发素食制品、休闲食品。

13.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数字化发展。积极推进小麦农业种植数字农业示范项目,着力培育推广大田物联网测控、遥感监测、智能化精准作业、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物联网等技术,推动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长势、病虫害、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配套建设田间综合监测站点。建设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配置和整合精准耕整地、智能催芽育秧、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养分自动管理、病虫害智能防控、农情自动监测、精准收获等系统。建设精细管理服务系统,配置农机远程监测装置,构建农机调度管理系统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提升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和效率。开展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检测设备研发、农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发,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区块链技术集成创新运用,开发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统。构建消费者数据库,提供数字化的精准商业情报,推广“电商+合作社”、“电商+家庭农场”、“电商+农户”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的线上线下场景深度融合,提升农产品电商服务能力。

14.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秸秆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小麦秸秆资源,在工业化开发利用和牲畜养殖基础上,大力发展食药用菌产业,以此作为皖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大举措,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栽培食药用菌的模式示范,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菌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菌渣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等模式,重点扶持“二次生产+生物有机肥”模式,引导无害化、高效化、资源化处理废菌棒。

(五)以投入保发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1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大引强,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招引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每年开展一次龙头企业的专场招商引资活动,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培育2家以上规上龙头企业。当好项目服务的“店小二”,以大调研为契机,深入农业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可“一事一议”研究招商引资政策。

16.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制定和加强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投入方式,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继续推进优质专用小麦提升工程实施,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年度资金使用方案,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关键设备购置、技术改造、人才培育等工作。探索设立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

17.激活社会投资。加大政策落实督办检查力度,提高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能源等政策支持协调性,提振各类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的信心。强化用地保障,对农业龙头企业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和辅助生产的设施用地、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按照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集体土地、林木、水面、厂房等资源,以使用权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兴办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按照五个一要求即“一条产业链一名县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个链主企业带动”,明确链、工作专班、专家团队工作职责,共同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建设。

(二)加强工作调度

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按照“月碰头、季调度、季通报、年总结”的要求,定期调度和分析评估任务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成效,解决存在问题,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牵头单位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全体会议或专题会议;月汇总一次产业链工作动态,专报召集人和链长。

(三)建立合作机制

依托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太和板面”品牌联盟,积极开展对接合作和交流互通。支持乡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沪苏浙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定期举办交流活动,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接。

(四)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主体联合机制,组织龙头企业与种业公司、收储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小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签订“多级订单”。探索双向入股、按股分红与二次利润返还等模式,支持小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强化要素整合机制,按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部“资源要素畅通、利益联结紧密、服务购销最惠”要求,创新利益粘合机制,有条件的向实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五)加大宣传引导

按照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建立安徽省太和县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的形象和识别系统,积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做好产业链“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系列企业、合作社、创业主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典型;广泛宣传表扬全产业链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提高知名度。积极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类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专家、企业家考察,提高太和县优质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

附件:1.产业链工作专班组成人员

2.产业链专班工作职责

3.小麦全产业链升级图

附件1

产业链工作专班组成人员

产业链名称

链长

牵头单位

工作专班

专家团队

链主企业

重点企业

姓名

职务

单位

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_联合惠农农资_联合惠农资公司市场动态

科室

优质专用小麦

武峰

县政府副县长

农业农村局

农业农村局

种植与水产管理股;发展规划股;

农技推广中心;农田建设股;农产品质量监测站

程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建来,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王秀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忠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建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张喜英,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丽芳,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员。

安徽大维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太和县麦豆原种场

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

阜阳市鑫川面业有限公司

安徽金皖泰面粉有限公司

安徽大维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中佳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李林面粉有限公司

安徽太板一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李永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太和县金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骏龙食品有限公司

太和县薇薇安营养食品有限公司

科技局

高新技术与成功转化股

财政局

农业农村股

商务

粮食局

电子商务和信息化股

文化旅游体育局

产业发展股

附件2

产业链专班工作职责

一、链长职责

1.加强对所领衔产业链发展的组织领导,围绕产业链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明确产业链发展思路、工作重点。

2.督促指导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支持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引进在全国有地位的头部企业。

3.对龙头企业和项目建设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督促工作专班抓好跟踪落实,为产业链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4.指导牵头部门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本产业链专项资金分配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二、牵头单位及工作专班职责

1.调研了解产业链发展现状,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关键共性技术需求、行业重点领军技术人才、行业标杆企业及要素瓶颈制约等情况。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产业信息搜集,加强与行业协会交流,做好行业发展动态、产经形势分析研判。

2.研究制定本产业链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及支持政策。

3.统筹各类资源,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项目建设、重大平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招商引资等。

4.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项目建设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报请链长协调解决。

5.组建专家团队,组织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坚,适时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议,为产业链高质量提供智力支撑。

三、专家团队职责

1.对产业链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和相关工作方案提出意见建议。

2.开展科技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解决制约产业链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3.参与产业链工作推进,在技术、运营、营销、标准、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4.完成链长、牵头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

四、链主企业职责

1.做好企业发展,树立品牌形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

2.牵头做好利益链接,带动全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共同做大做强。

3.定期参加产业链发展研究,提出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议。

4.完成链长、牵头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

附件3

image.png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软件 [在线安装], 或下载本PDF文档 [点击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yina37.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