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学设计

添加时间:2024-01-18

/

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与能力;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 保护意识;

(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难点〗

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河北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电教设备齐全,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脑备课室,教学设施齐全。每周两节生物课,每个年级都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比较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但学生动手能力、组织纪律性比较强,对生物课感兴趣,只要老师认真指导,探究实验及结果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设计思路〗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根据图片讨论说出竹节虫、骆驼刺、北极熊的形态结构或 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教师注意纠正补充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

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图片。

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例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教学过程〗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种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影响着环境。”学生回答。

“回答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不能适应环境的例子_例子能适应环境的句子_例子能适应环境的例子

“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竹叶上的竹节虫;(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环境中的北极熊。让学生分析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并展开讨论。

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竹节虫生活在竹林里,经常受到食虫鸟类的威胁,为了生存,它的体形进化成竹枝一样,体色和竹叶颜色相似,静止在竹枝上面,逃避了众多鸟类的眼睛。这种方式叫拟态,是对天敌的一种适应。

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北极熊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北极生活,有时要下水捕捉食物,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北极熊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厚度可以达到60 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 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可能说出:胡蜂的警 戒色、壁虎的断尾逃跑、刺猬的刺、夹竹桃的花、沙漠植物仙人掌,等等。

“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善于观察,现在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学生看配有解说的影像片段:

影像镜头(一)鸟类骨骼质薄,有的中空,适于空中飞翔;

影像镜头(二)乌贼的墨囊,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影像镜头(三)猫头鹰的利爪,有利于捕猎食物。

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2.探究结果交流

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 的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结果。

“首先老师要问你们,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 茂密的灌丛这样三种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温度?”

学生回答:a?币蛭?这三种环境中植物的种类、数量不一样;b?庇貌煌?的环境可以作对比。

“分析得很对,如果在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温度的结果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实物投影仪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裸地湿度最小,温度最高;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裸地湿度最小,温度最高。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四个小组测量的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小组:测量时间早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第二小组:测量时间中午,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第三小组:测量时间晚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温度是不是一样呢?”教师问。

“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温度最低,中午湿度最小,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木丛。”第四小组的同学说,并把测量结果的坐标曲线图呈现在投影仪上。

“回答很好,最终的测量结果与你们当初的假设一样吗?”

各组学生回答。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知道,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对 环境都有降低温度和增大湿度的作用,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其蒸腾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和绿化大地,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准确吗,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可能会受测量的场所、气候因素、测量方法、人为因素等影响。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加以肯定、表扬。)

“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不但亲身验证了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A.“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在投入巨资开发西部时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

“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学生回答 。

“很好,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确实能影响环境。那么,在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和还草、沙漠植树又是 为什么呢?”

“我国的西部现在沙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学生回答。

“对,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 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生物改善环境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出一些?”

学生回答(略)。

“大家谈得非常好,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教学反思〗

成功方面:通过电教手段对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认识到生物能适应环境,但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巩固了探究实验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影响环境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通过课下指导学生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坐标曲线图的画法,使学生了解掌握了一门知识。

不足方面:课下指导不足,部分学生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如何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感到困难,导致上课展示学生记录结果时出现问题。

另外,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前,教师一定把一些注意事项讲清楚,做好小组分工,培训小组长正确使用干湿计等。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教学目标上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了学生在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内省和内化的。

教师能根据生物学科新的课程体系(人与生物圈)准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注重了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最可贵的是,教师能根据新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yina37.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