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解决“煤电围城”问题!河北省将实施建成区煤电机组退城搬迁

添加时间:2024-02-07

/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河北省政府近日印发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其中指出:

稳妥实施城市建成区内燃煤火电机组及退城搬迁,解决石家庄等重点城市“煤电围城”问题。

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加快淘汰落后煤电产能,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对服役期满煤电机组,按照等容量、减煤量、降排放原则,替代建设先进高效煤电机组。

优先选择化石能源替代、原料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实施源头治理,推动以煤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使用清洁低碳能源或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清洁能源替代。

以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市等“退后十”城市为重点,推进燃煤电厂、钢铁、焦化、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协同防治。

详情如下: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河北省谱写美丽河北建设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为支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结合“十四五”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进展与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协调、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河北省“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圆满完成《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区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人民群众源自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五年累计下降40%,8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42.0%,张家口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连续多年保持京津冀最好水平,京津冀的蓝天白云逐渐成为常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66.2%,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白洋淀水质实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北京密云水库和天津于桥水库上游河流出境考核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有效保障了京津水源安全;渤海近岸海域国考监测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三年稳定达到100%,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浴场海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加速呈现。

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日趋稳固。划定并调整生态保护红线,违法违规圈占土地、违规违建项目、资源能源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矿山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6项重点领域清理规范取得显著成效,区域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还林轮牧、绿色矿山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达到1.7亿立方米以上,崇礼冬奥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超80%,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客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社会用水效率持续提高,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43.5亿立方米。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管控,煤炭消费占比由82%下降到74.4%,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升至7%,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26%,推进能源传输通道建设,能源保障能力增强。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切实做到耕地面积不减少,持续推动高质量农田和京津菜篮子工程建设。

过去五年,河北省对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之高、污染治理推进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五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加快落地实施,河北历史上战略机遇最集中、发展势能最强的五年;是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好转,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的五年;是首都政治“护城河”作用充分发挥,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拱卫首都生态安全的五年。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继续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是推动区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必然选择。

(二)新形势新要求。

对标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和区域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目标,河北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征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拓展和深化为支撑区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意义,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为支撑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等国家大事深入实施,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初见成效,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为河北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实现突破,京冀、津冀跨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署实施,生态环境联合监测和常态化联合执法、应急联动机制日益健全,联防联治、共建共享体系不断完善,为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政策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对支撑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河北必须紧紧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建设,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推动河北绿色崛起。

二、总体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协调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愿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率先突破的主战场,河北必须高标准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导向。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推动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将河北省打造成为高水平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支撑保障河北“三件大事”,为推动区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贡献河北力量。

(二)基本原则。

高点定位,着眼全局。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全局系统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河北生态环境优势,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服务和保障三地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支撑和引领区域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实现良性循环和“两山”兼顾,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分区施策,系统治理。坚持全域覆盖、分区施策,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解决区域性、复合性和累积性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保定环境问题_保定环境问题最新消息_保定环境污染

联防联治,共建共享。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区域间合作制约瓶颈和难题,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进形成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良好格局。

(三)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打造京津冀“绿色屏障”生态修复样板,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示范区域。区域协同治污、合作共赢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支撑能力大幅跃升,构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基本实现。

“十四五”时期,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优化,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区域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更加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约区域联建联防联治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推进三地生态环境共享共治的体制机制深度融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实现新进步。

“十四五”期间,共设置主要指标19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预期性指标8项,涵盖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环境质量、协同治理等四个方面。

1.jpg

(四)功能分区。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三线一单”、国土空间规划等,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系统特征,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将全省分为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沿海生态防护区五个区域。

环京津生态过渡带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包括廊坊、保定、沧州和定州、雄安新区的27个县(市、区),主体生态功能是为京津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位于河北省坝上高原,包括张家口市4个县,主体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位于燕山和太行山山地,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市的56个县(市、区),作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主体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休闲。低平原生态修复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包括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和辛集市的69个县(市、区),主体生态功能是京南生态屏障和农田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环境宜居。沿海生态防护区位于河北省沿海地带,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市的11个县(市、区),主体生态功能是提供海洋生态服务,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2.jpg

三、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深化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一)系统治理,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提升白洋淀流域生态涵养功能。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城水林田淀一体化系统修复,加强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孝义河及北支白沟引河等上游入淀河流的河道整治和岸边带生态建设。争取白洋淀流域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统筹引黄入冀补淀、上游水库及本地非常规水资源,恢复淀泊水面,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完善禁渔制度,修复水体底部水生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恢复多元生境,提升雄安新区生物多样性,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

持续改善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坚持内外共治、修治并重,统筹推进流域、淀区水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工程,“补水-治污-防洪”一体推进,实施入淀河流水质目标管理。加强流域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白洋淀上游流域城镇建成区初期雨水收集、调蓄、净化设施建设,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工程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推进雄安新区起步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涉水企业入园进区,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提升工业污水、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构建分类治理、综合利用、长效运营的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机制,实现入淀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全部有效治理。建设农田生物拦截带、沿河沿湖(淀)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设施建设和畜禽散养户管控,严防农业、畜牧业污染入河入淀。加强淀区内源污染防治,有序实施淀区生态搬迁,深化淀中村、淀边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处置,加快淀区旅游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稳妥审慎开展淀区生态清淤,循环开展芦苇平衡收割,推进退耕还湿还淀,加快打造清水通道。到2025年,淀区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建立入淀河流水污染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应急预案,构建上下游联动的“测、查、截、导、治、补”体系,推动雄安新区和保定市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及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应急演练。上游流域全面推广府河截污导排经验,进行排水渠道疏浚、建设排水闸、排水泵站、拦河闸等应急防护设施,全面完成应急导排工程建设,杜绝污水入淀。

(二)高端引领,推进雄安新区创新绿色发展。

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坚持在改革中聚能、在承接中提升,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等,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分类明确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强对传统工业的管控,依法依规淘汰雄安新区现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到2025年,智能信息、生物健康、高端服务、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打造世界绿色特色产业新高地。

实施雄安新区城市低碳高质量建设。合理确定雄安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推进雄安新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贴边”发展,探索创新设施共建、污染共治、资源共享的区域污染防治攻坚模式。坚持绿色供电,形成区外清洁电力和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互为补充的供电方式,多渠道拓展天然气气源,完善天然气供应网络,建设多能互补的供热系统,加快建成“无煤区”“无油区”。规范共享交通业态,构建绿色智能交通体系,2025年雄安新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贯彻执行绿色建造、绿色建材、绿色施工导则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开展低碳建筑示范,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起步区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及以上节能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三)创新机制,助力建设雄安新区生态文明试验区。

建设京畿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环淀、环起步区、环新区绿化带,打造“千年秀林”,形成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大型森林斑块,构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多条绿色生态廊道。构建由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组成的宜人便民公园体系,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增强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等多元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治理大气污染,联动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完善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增加绿色发展评价比重,健全绿色指标、绿色统计、绿色绩效、绿色考核“四位一体”考评体系,率先建立经济总量和生态产品价值双核算制度。探索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破坏计入发展成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研究构建全面、科学、严格的绿色雄安地方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作用,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体系。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市场机制。深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制定白洋淀生态补水和生态搬迁补偿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样化、责权利明确的投融资体制,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设立雄安新区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并重的投融资格局。

四、优先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战略

聚焦对接和服务京津,突出承接疏解合作功能和环京津重点区域绿色发展,加快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成效迈进。

(一)高起点建设张家口首都“两区”。

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以京张高铁和永定河-官厅水库及上游桑干河、白河水系为主脉、以天然河湖水系为骨架,构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多层“伞”型水源涵养格局,巩固蔚县、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生态建设成效,构建第一道“伞”生态屏障;加强坝上草原及高原湿地建设,构建第二道“伞”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开展“伞”型保护体系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和地表蓄水能力。持续实施永定河上游、白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大幅增加森林、草原、湿地面积,拦截、蓄滞、过滤、净化降水,发挥高效水源涵养作用。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系统增强林草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坝上及沿坝防风固沙防护林区实施抚育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坝下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实施封山育林和补植补造,坝下浅山丘陵水保经济林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坝上“三化”草地治理,加快草原公园和示范牧场建设。实施重点湿地范围内退耕还湿,修复东起沽源闪电河、西至尚义察汗淖尔坝上高原湿地链,推进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快坝下低中山盆地湿地植被恢复和鸟类栖息地环境改善。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利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到2025年,张家口区域森林面积达到2760万亩,湿地面积达到348.3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平方千米。

严控水资源消费总量。立足水资源承载,压减涵养区农业用水、控制工业用水、实施城乡生活节水。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开展退灌还水、旱作雨养种植试点,推广建设旱作田园综合体,大力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分批次开展退减灌溉,到2022年,坝上地区压减水浇地40万亩,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企业准入,改造提升工业企业中水处理设施,重点开展火电、建材、食品等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推广。实施城乡生活节水,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规模,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农业用水量稳定控制在6亿立方米以内,工业用水量稳定控制在0.8亿立方米以内,生活用水量稳定控制在2亿立方米以内。

推动冬奥会和后奥运绿色可持续发展。抓住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重要契机,挖掘冬奥潜在价值,提升张家口城市品质,建设一批对接国际标准、绿色低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张家口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高品质旅游风景带、京津冀户外旅游胜地,培育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区域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冬奥和后冬奥时期绿色发展能力。

专栏1 保障冬奥会生态环境质量

(一)改善提升冬奥会大气环境质量。推进张家口市冬季清洁取暖,重点强化宣化、涿鹿、下花园、怀来等8个县区清洁燃料替代。强化扬尘污染综合防控。严格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做好冬奥会赛期、赛时大气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分区管控,张家口市科学、精准实施错峰管控措施。赛事期间张家口市细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不超过75微克/立方米。

(二)确保冬奥会赛区水生态环境安全。强化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场地及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永定河洋河段、清水河崇礼段、崇礼奥运场地水污染综合治理与保护,确保入京水质稳定达标。开展冬奥会赛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排查,确保赛期、赛时饮水安全。以提高崇礼区和洋河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为重点,综合运用引调水、补水、蓄水、河道生态治理、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重要淖泊退耕还湿等工程。实现奥运场馆、奥运村污水100%全处理。冬奥赛事期间,白河后城出境断面水质平均保持在Ⅱ类。

(三)打造绿色美丽宜居冬奥城市。推进张家口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启动实施洋河、桑干河、白河、黑河、红河、清水河水网“冬季绿带”工程,推进清水河“生态景观河”建设,打造全域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能力,系统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确保农资外包装、废旧农膜及时收集处置。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yina37.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