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舆情演化需警惕舆论失焦导致

添加时间:2024-04-12

【关键词】日本核污水入海、舆情动向、舆情战争、舆情风险【中文分类号】D80【文献识别码】

日本核污水入海舆情综述

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始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受严重破坏,并造成核泄漏。 东京电力公司向受损的反应堆注入大量海水以冷却核燃料。 据统计,核电站每天产生约150吨含有高浓度放射性污染物的核污染水。 截至2023年8月,核污染水储量约为134万吨。 。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数百万吨核污染水排入大海。 并表示,核污染水将经过净化,达到安全标准后排入大海。 。 2022年7月22日,日本原子能监管委员会正式批准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 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在召开相关内阁会议后宣布,将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入海计划。根据该计划,福岛核污染水排入海将持续至少30年。

日本内阁会议宣布当天,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食品安全和中国人民身体健康。 当日下午,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宣布禁止从日本10个都道府县进口食品。 8月23日,韩国各地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决定。 24日13时00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了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 同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

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的消息一经发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 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引发的全国舆论不断发酵。 除了政府层面的应对和相关措施外,各类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各界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公众也在网络舆论场对事件进行了回应。 讨论热度也在迅速上升。

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舆情数据分析

2023年8月22日至9月5日,为期15天,利用关键词“日本+核污染水”在舆情监测平台进行全网搜索。 全网检索信息量达440万条以上,平均传播速度快。 每小时12,244条消息,峰值传输速度为每小时48,975条消息。

舆情量趋势:核污染水入海当天达到顶峰。

日本核污水排放评价_日本核污水评估_日本排核污水我国态度

从舆论动向来看,自从日本政府宣布计划于2021年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后,该事件就成为舆论场的热门话题。 此后,随着日本政府的相关行动,舆论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8月22日,日本政府宣布启动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 短时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开始急剧上升。 8月24日13时,福岛第一核电站正式开始排放核污染水。 随后达到峰值,当天数据总量超过124万条,其中视频信息占比最高,发布量超过68万条。 从舆情和量的走势来看,日本核污水入海事件总体呈现出全国关注度高、传播量大、焦点事件峰值明显的特点。

传播平台分布:短视频引领网络舆论场。

8月22日,日本政府宣布启动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及时发声,表明态度,短时间内引起公众广泛讨论。 。 在这场舆论中,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热点产生的主要渠道。 相关信息占信息总量50%以上,催化和加速了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 舆论的传播和发酵。 微博也是此次舆情事件信息传播的主要舆论场。 相关信息约占26%,是网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今日头条、APP、微信、论坛等渠道也有约24%的相关舆情信息,内容集中于各级媒体对核污染水事件的报道、评论和跟踪。 从传播渠道分布来看,舆情信息跨多个平台交互、融合、消散,形成舆情矩阵效应,有效扩大舆情体量。

热词云聚焦:海洋环境、食品安全成为热门话题。

从热词云分布来看,“日本”、“日本政府”、“东京电力公司”等核污染水入海责任主体成为舆论热议关键词。 公众强烈谴责日本政客向大海排污的不公正行为。 此举呼吁日本政府正视自己的“责任”,停止向海中排放核污染水。 与此同时,公众担心“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的“核辐射”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面临严重危害; 首当其冲的“渔业”“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相关问题表示严重关注,成为本次舆论热词。此外,外交部的多次谴责和回应我国事态和海关总署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也成为舆论焦点,韩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对日本的行为表示担忧。计划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相关话题进一步引发网友热议。

舆情分布:公众言论中负面情绪较高。

从舆情情绪分布来看,公众负面情绪占比较大,厌恶占32.65%,悲伤占16.63%,愤怒和恐惧分别占7.34%和4.28%,反映了公众对日本核污染的反应。水。 对排海事件的矛盾与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中约26.33%的舆情信息表达了“好评”的积极情绪,主要集中在网友对各方抵制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行为的支持。 例如,东京电力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因黑客攻击而瘫痪,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的计划被迫暂停。 网友们纷纷鼓励、支持,称赞“黑客做得很好”,是“英雄壮举”。 中国女留学生在欧洲街头自制宣传日本核污染水危险的海报也获得大批网友点赞,称她们“勇敢、负责”。

日本核污水入海事件舆情分析

日本核污水评估_日本排核污水我国态度_日本核污水排放评价

日本计划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引起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我国国内舆论:总体来看,我国国内舆论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后已经变得弥漫、发酵。 涉及的话题范围越来越广,社会情绪也更加多元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逐渐消散,目前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对日本核污染水事件的关注度也逐渐平息。

面对日本当局执意推进核污水排海计划,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和谴责日方不负责任、自私的行为。 8月22日,在日本宣布启动海域排放计划24小时内,中方继续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表明严正立场,要求日方停止推进海域排放计划。 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暂停原产于日本的水产品进口。 这些举措释放了强烈信号,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日本核污水入海问题的严肃、明确态度。

我国主流媒体及时发声,积极表明立场,多维度深入解读核污水入海造成的严重影响。 《人民日报》发表多篇社论,精辟、尖锐地指出,日本强行向海排放核污染水,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极端虚伪和傲慢,必将受到谴责,并为其错误行为付出代价。 央视记者探访福岛现状,并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进行核辐射试验。 数据显示,福岛周边辐射值最高是东京的200倍。 真实数据被用来解释随后的连锁反应和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广泛后果。 影响。 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在日本首相官邸前抗议的日本民众。 民众质疑日本政府是否有权污染渔民赖以生存的工作场所。 长江云新闻联合全国30家主流媒体发起倡议,坚决反对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坚决抵制消费原产于日本的进口水产品。 我们呼吁大家密切关注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共同维护全人类健康和全球生态系统。

关于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水问题,我国舆论场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广大网友对日本政府坚持排放核污染水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他们普遍对日本政府的自私行为表示愤怒和无奈。 二是对核污染水排放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示担忧。 三是讨论核污水排放的具体细节和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洋流对核污水扩散的影响、排放地点和时间计划等。少数网民持有与主流民意相反的立场,包括为日本政府辩护、支持核污染水排放,甚至涉及种族歧视、行业攻击等极端案例。 五是个别网民中存在一些抵制日货等非理性、过于暴力的声音。

国际舆论:总体来看,出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结盟、核能立场等方面的考虑,各国政府大多默许或支持这一事件。 媒体层面,整体呈现冷漠、缺乏关注的特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受太平洋洋流影响的国家舆论参与度较高,私人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撕裂。

作为日本的邻国,韩国政府表示对日本当局的行为深感遗憾,并要​​求日方采取措施保护韩国公民的安全和海洋环境。 不过,它也表示,虽然不赞同或支持日本向海中排放核污水的立场,但仍尊重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菲律宾政府也持同样观点,认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福岛核污水入海问题上的专业判断; 俄罗斯对待日本排放核污水问题态度强硬,并表示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发现并共同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 欧美方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明确表示支持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并对日本的计划“满意”; 加拿大表示,日本排放核污染水不会增加加拿大水域的放射性水平,也不会增加加拿大人的风险。 任何健康风险; 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公开表示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结论; 欧盟、英国、瑞士等国纷纷取消对日本食品的进口限制,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日本的支持。

与政府公开表态相比,各国主流媒体普遍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放事件反应冷淡,仅报道事件本身,报道基调与政府基本一致。 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是中国、韩国等亚太国家对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的态度,而不是探讨这一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海外媒体试图为日方不负责任的行为“开脱”,指责中方的强烈反对是“小题大做”,质疑中方反制措施的合法性,并诬蔑中方将环境问题政治化。问题。 企图利用核污水入海事件煽动舆论。

日本核污水排放评价_日本排核污水我国态度_日本核污水评估

与媒体相对冷淡的态度相比,各国民众对核污染水事件表现出了更高的关注度。 据调查,超过40%的日本民众明确反对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 一些民众自发聚集在首相官邸、参议院和东京电力公司门前,强烈谴责政府不负责任的行为。 韩国民众也表现出与政府完全不同的态度。 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事件引发韩国民愤。 据报道,韩国最大反对党领导人指责“日本跨越了不可逾越的界限,这是对人类的挑衅,是对环太平洋国家的宣战”,并要求尹锡岳政府向韩国道歉人民为了破坏民生。 8月26日,5万多名韩国民众聚集首尔街头,强烈抗议日本排放核污染水。 此外,据Meltwater统计,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约有21%的民众反对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明显多于支持的7%。

日本核污水入海事件舆情潜在风险点分析

一是警惕二次舆情和舆情失焦引发的社会风险。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存在舆论失焦的异化现象,即核心问题在舆论演变中被淡化、消除甚至负面引导①。 舆论主体多极化发展,逐渐偏离原有的中心问题。 舆情失焦往往与话题漂移、信息超载、情绪化讨论等有关。公众因信息、观点或情绪表达过多涌入,难以聚焦于原本的核心问题,导致无法聚焦到原本的核心问题上。有效传播主流舆论。 公众舆论经常忽视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的问题。 囤盐风潮、日本杂货店自证丑闻、抵制日本日化品等事件,削弱了公众对我国主流媒体对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染水的了解。 对核心问题的关注导致舆论信息混乱、模糊,浪费社会公共资源。 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计划预计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 今后要特别注意防范二次舆情和舆情失焦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 首先,舆论缺乏聚焦可能会加剧社会分裂和对立。 情绪化、带有偏见的讨论往往使人们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导致舆论撕裂或舆论对立,加剧社会分裂。 二是政治操纵风险。 利益相关者或政治势力可能故意利用失焦的舆论来转移注意力,制造负面舆论环境来迷惑公众,或者操纵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是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的风险。 舆论失焦的现象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 这种现象在重大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尤为显着。 其原因包括信息不确定性、社交媒体平台加速效应、情绪传染、信息超载等,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损害。

二是警惕日本利用舆论战“洗白”。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作为一种非常规战争形式,更加复杂、充满动态变化。 在数据信息成为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舆论战通常是针对特定问题、针对特定群体的对抗性传播活动。 其特点是长期推动、多方参与、反复质疑、互不相让。 ②日本向海排放核污水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安全性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日本政府并没有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在“公共关系预算”中花费了700亿日元制定专门的传播政策,以应对核问题的“负面舆论”。污染水排放计划,试图影响全球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和立场,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或观点,以支持日本关于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的政治立场、国际政策或军事行动。 具体来说,日本多次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为其背书,试图推动“核废水”排放计划的合理性。 日本试图混淆“核污染水”和“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废水”概念,声称“核废水对环境影响极小”,并积极寻求美韩支持和其他国家。 在此基础上,面对我国关于向海排放核污染水的合理质疑和正确主张,日本政府质疑我国反制措施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试图将我国置于不利的国际舆论之中。环境。 对此,我国政府不仅需要通过外交努力传播中国话语、中国叙事,对日本的抹黑行为进行舆论反击; 还需要国家安全、网信等有关部门及时准确监测和应对,坚决打击国内舆论场有组织、有组织的宣传行为。 一些幕后人士试图为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水的行为进行粉饰。

三是警惕外部势力左右舆论节奏。 在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事件中,我国坚持一贯立场,坚决反对日方危害全球海洋生态和全人类长远福祉的行径。 但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却趁此事件恶意解读我国立场,试图偏离舆论节奏,向国内舆论场灌输不实言论。 一是利用意识形态斗争转移矛盾焦点。 日本政府利用其在西方媒体和舆论领域的影响力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转移中方反对核污水排放计划的实质问题,模糊焦点。 这一策略包括将舆论焦点从核污染水问题转移到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对抗上,通过舆论操纵来达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批评立场,从而混淆核污染问题。水与思想的竞争。 并且扭曲。 二是指责中国政府恶意煽动民意。 一些外国敌对媒体故意将“核污染水”与“核电站合规排放的核废水”混淆,过分夸大中方民间和官方的回应,甚至恶意指责中方刻意反对核污染水排放进入大海。 煽动舆论。 此外,一些西方媒体将中国民众对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的愤怒归咎于认知差异,认为大多数中国民众处于非理性状态,只注重情感表达,缺乏“科学讨论”。和理性思考。” 境外媒体和反华势力利用信息优势歪曲抹黑我国在国际游戏中的主张,给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带来巨大潜在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文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也对本文做出了贡献)

【笔记】

①王秋菊、朱良智:“社交媒体舆论失焦:现象、原因及应对策略”,《中国编辑》2023年第6期。

②张文宗、胡攀:《中美舆论战与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平与发展》2022年第1期。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yina37.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