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作出部署。
对于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建平来说,这一天似乎来得有些意外。但为了这一天,被水务界誉为“老炮儿”的温建平已经等待了近30年。
“国家在此时提出污水资源化利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温建平说,污水资源化利用不仅解决了水污染问题,也解决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说,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瓶颈上的两把‘锁’。”
每万元GDP需耗水60余吨——
水资源开发亟待转型
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城镇生活用水量将增加16.7亿立方米。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全国用水总量却没有明显增长,大致维持在6100亿立方米左右。这是如何实现的?
“基本上节省下来的水都来自农业节水灌溉!”水利部原副部长张春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节水灌溉推广了20多年,农业节水空间十分有限,但经济还要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到2030年,当我国人口达到峰值时,仅城镇生活用水就将增加250亿立方米,如果再加上粮食安全、能源生产、生态建设等用水需求,预计需水量将达到800亿至900亿立方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赵勇说。
一方面,不少城市因缺水而“哭水”,一方面,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加,解决未来发展的用水需求,妥善处理日益严重的水环境容量超载、水体功能丧失等问题,是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常规水资源开发已经走到了尽头!”张春元坦言,现实迫使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必须向再生水转变。污水不仅能够就地取材,而且是一种日益增长的“资源”,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基于废水资源化利用共识和调研数据分析,张春元与另外6位资深专家于2019年国庆节前联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对我国当前水资源形势和废水资源化利用提出建议。“没想到国庆假期还没过完,就接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电话,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意见。随后,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指导组、工作组和专家组。”张春元回忆道。
作为专家组里唯一的企业代表,温建平更喜欢用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来算账:我国每万元GDP需要60多万吨水来支撑,同时每万元GDP还会排放一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即便我们的用水量不变,但GDP增长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可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推进污水就地资源化利用,既是理性选择,也是现实考量。
再生水利用率不足15%——
“第二水源”潜力巨大
北京中芯国际优质再生水厂,因在废水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开创性探索,近日成为“网红”。这家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再生水生产企业,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也让性价比高的再生水成为“抢手货”。
“周边的生活污水经过我们的净化处理后,可以直接用于园区的工业生产。”北京中芯国际高品质再生水厂运营负责人陈春生告诉记者,处理后的再生水完全达到高标准工艺用水的要求,目前广泛应用于循环冷却、芯片清洗等环节。
陈春生介绍,生活污水收购价为每吨1.4元,再生水销售价格在每吨6元至7元之间,远低于当地工业自来水每吨9.5元的价格,同等水质下,企业自然更愿意使用再生水。
“这相当于在北京大兴区修建了一座年蓄水量2亿立方米的大水库,这也是我们强调污水是‘第二水源’的原因!”温建平说,北京是全球首个实现污水处理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的城市,2019年,北京再生水用量达11.5亿立方米,已超过新增水用量的三分之一。
但像北京这样重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城市并不多,尤其是北方一些缺水城市,仍然不惜代价进行远距离调水、海水淡化,甚至开采深层岩层中的地下水,从长远来看,这些做法既不经济,也不可持续。
“目前大家对污水资源化处理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我国污水资源化技术起步晚,落后于其他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在这方面不仅不落后,在一些领域甚至还比较先进。”温建平解释道,有些国家并不像中国这样缺水,没有需求、没有必要开展污水资源化技术研发,中国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我国废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我国废水资源化利用总体水平不高,利用量不大,利用率较低。2019年全国城镇污水排放量达750亿立方米,但再生水利用量不足100亿立方米。未来废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巨大。
污水资源化利用前景虽然一片光明,但在实际推广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仍为2002年发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处理后的水质仍为Ⅴ类,依然是真正的污水。”张春元说,如果不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污水转化为水资源就难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优化水资源配置
万亿市场将开放
“标准之痛”始终困扰着温建平。近年来,碧水源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600多项专利技术,每年为国家新增70多亿吨优质再生水。即便成绩有目共睹,但温建平总觉得“自己的本事不能全用上”。
“没有考核依据,再生水很难定价,更谈不上市场。希望能尽快出台相关细则,让废水资源化利用有明确的等级标准、技术规范和价格指导。”温建平说。这不仅是温建平和碧水源的期盼,也是三达膜股份有限公司、金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金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水处理企业的期盼,希望从废水资源化利用这片“蓝海”中捞到钱。
在赵勇看来,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催生出万亿级的新兴产业。产业链上游涉及污水处理利用的科研、规划设计,中游涉及污水处理利用产品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下游涉及污水设施的服务外包和委托运营。同时,污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国家一方面应在融资、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应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解决缺水矛盾,需要节水与增水并举。一方面要坚持‘节水第一’的治水方针,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要把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开发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张林伟表示,在坚持公用事业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记者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