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桃花溪环境综合整治后
十里右乡·百里花海乡村生态旅游园
长寿因“东北有长寿山,山下之人长寿”而得名,“长寿”二字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夙愿。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长寿区坚守生态根本,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城镇改善与城市管理能力提升,交出了一份山河更加美丽、乡村更加富裕、城市更加宜居的幸福答卷。
这些都是长寿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阶段性成果,更是长寿人未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农业更强大、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
“刺绣”技艺铸就品质城市
“坐高铁半个小时就到了,开车走高速也不超过一个小时。”在长寿工作、家住渝北的小李,每天回家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照顾好孩子。
近年来,长寿与重庆中心城区距离越来越近已成为长寿人的共识,今年长寿区正式纳入重庆主城区范围,肩负起引领同城发展的使命。
这种接近,首先得益于交通运输的发达。
三年来,长寿区共新建城市道路21条,新增道路里程39公里,持续推进城市死角路、瓶颈路段和节点拥堵路段整治,城市道路进一步畅通。
目前,按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的渝长高速公路扩能改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同时,长寿区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年底开工建设。
同时,城市品质的提升,使长寿与重庆中心城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西门公园是长寿最早修建的城市公园之一,它见证了几代长寿人的繁华,但也显得破旧不堪。经过去年的集中整治,西门公园“重生”了,面貌焕然一新,再次成为老城区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开窗见绿、开门见花园已成为长寿城市的“新常态”。今年,长寿区圣天公园、云峰寺公园等重点公园绿化项目全面开工,桃花公园、凤山公园等提升改造项目也相继启动。截至目前,长寿区城市绿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45%、21.04平方米。
近年来,长寿区以城市提升为主线,以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建设,建公园、增绿、美景观,美化城市形象,提升生活品质,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的品质不仅建设,更管理,近年来,长寿区的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不断向中心城区靠拢。
为此,长寿区下了不少“绣花”功夫,从小事、细节入手,以大城市智慧管理推动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带动大城市公共管理,着力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应对、精准化处置、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打造共建共享、幸福宜居的城市新生活。
为此,长寿区连续实施了清乱拆违、清扫街巷、确保路桥平安、修墙面、灯光亮丽、河清流水、城美山绿等七大城市管理重大工程。截至今年9月,市区已整治公交站台、公交候车亭70余处,整治城区主次干道10条,维修路灯2272盏、人行道5335平方米,新建进城污车洗车场6座。市政设施完好率、及时修复率均达到98%以上。
在扶贫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71岁的林峰镇村民李树全在家门口的山上建起围栏,养起了“山鸡”。几年前,他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村里土鸡养殖大户,去年,他卖的土鸡卖了3万多元。
近年来,长寿区紧紧围绕“两忧三保”,持续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式,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区10个市级贫困村已全部脱贫,累计脱贫6757户、18794人。预计今年底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长寿慢城吸引了数万游客,成为重庆近郊新的热门休闲景区。
郁郁葱葱的万亩柑橘园,点缀着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景观道路;典雅的白墙绿瓦的巴渝民居与特色鲜明的农家院落交相辉映;农耕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等元素随处可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农村角落”。
长寿慢城转型是长寿区持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接的一个生动实践。
自2018年启动乡村振兴综合实验示范区建设以来,长寿区始终紧紧围绕“五个振兴”要求,以农业产业为依托,推动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乡村画卷。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只有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才能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路。”长寿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寿历来被誉为“天府之国、川东鱼米之乡”,农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
近年来,长寿区以品种、质量、品牌“三品”建设为抓手,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培育长寿柚、长寿橙、长寿鱼、长寿蛋四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绿色发展;推出“自然长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425个、市级品牌农产品36个。
与此同时,长寿区还尝试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推动菊香月洞村、清迈梁园、玉乐仙谷、紫云花海等一大批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运营,加快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乡村产业层次和水平,实现“农区变景区、农田变公园”的美好愿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此,长寿区大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努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同时还建立“基地+要素”“村民理事会”“三级联动制”等乡村公共服务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村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去年底,长寿的这一系列做法成功入选我国首批18个农村公共服务全国典型案例之一。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以前我都不敢走在河边,因为老远就能闻到腥臭味。”现在,每天晚饭后,赵大爷都会在桃花溪边练一个小时太极拳。
经过多年水体整治,贯穿城区的桃花溪如今水质清澈,两岸树叶茂盛,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格外清新美丽,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胜地,水质也由之前的Ⅴ类改善至部分时段的Ⅲ类。
近年来,长寿区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紧紧围绕“河道畅通、水质清澈、坡面绿化、岸线美丽”工作目标,全面开展全区河道水库管理专项行动,建立河道水库保洁长效机制,同时汇聚上下游、两岸水治理力量,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河道水库管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西南最大人工湖长寿湖水质由10年前的Ⅴ类改善为Ⅱ类,长寿区境内长江干流长度20.9公里,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御临河、龙溪河、大洪河等主要二级河流平均水质达到Ⅲ类以上……
水体整治保护是长寿区坚守生态底线、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寿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长寿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和保障线,持之以恒地守护、强化管控,不断构建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环境监管方式,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为此,长寿区着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生活空间”布局,科学编制长寿区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划定33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24%以上的生态保护红线,凡是不符合政策、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一票否决”。
与此同时,长寿区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以斩断英雄臂膀的决心,关闭退出“四山”控制下的明月山区域内29个采矿权,永久关闭拥有78年历史的老牌国企长寿化工厂,在“阵痛”中实现永航钢铁90万吨产能淘汰和全区煤矿全部关闭,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能源消费“双控”目标任务。
据统计,近年来,长寿区已否决、劝降能耗大、安全环保风险大、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项目70余个,涉及投资额约170亿元。仅今年上半年,长寿高新区单个园区否决的污染项目就近10亿元。
山清水秀,是人们向往长寿的另一个原因。(王静、刘婷,图片由长寿区委宣传部提供)